投稿|回应变幻:2024多元性别纪事(下)

作者:法酷同讯团队
排版:柚子,马路天使
大事记的下篇将为各位梳理自2024年以来,多元性别社群权益遭遇的 ** 多重挑战与可喜的些许进展 ** 。
** 歧视与侵权方面 ** ,职场歧视与隐私泄露问题频发;
** 跨儿权益方面 ** ,医疗议题获得主流社会关注;
“扭转治疗”方面 ,医院、特训学校、线上咨询等多种形式卷土重来。
【歧视与侵权】
一、跨性别女性的职场困境:《南方周末》职场歧视风波
关键词:职场歧视、性别表达、跨性别女性
2024年2月,一位跨性别女性在个人微信公众号平台发文称,2023年初,她回国入职《南方周末》成为记者。此后其编辑姚某 因为她的长发发型多次骚扰她 ,从日常督促到以工作机会为诱饵,甚至在3月初提出“ 工作还是头发 ”的威胁,期间还通过误导信息、不合理的稿件要求等手段对她施压。她向副总编辑赛某诉后,工作受阻且出现身心问题,赛某还要求签保密协议并威胁她,后续人力资源部门处理投诉迟缓且调查不公。11月底她在社交媒体讲述经历施压,仅接到警方无关痛痒的电话,问题仍未解决。
此次事件深刻地揭示了 跨性别群体在职场中可能遭受的严重歧视与不公待遇 。在缺乏法律保护的情况下,职场中的权力骚扰和性别暴力肆意横行,不仅严重损害了跨性别者的职业发展,更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同时,这也暴露了 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在处理此类问题上的漏洞与缺陷 ,从人力资源部门的不作为到调查的不公正,都反映出企业在保障员工权益方面的严重不足。这需要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推动法律完善与企业管理变革,以营造一个多元、平等、包容的职场环境 。

图源:当事人微信公众号希德尼尼尼Sydney
相关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769rRtDnWM4Jn0khJcDcMw
二、跨儿遭就业歧视后劳动争议胜诉,但人格权纠纷未立案
关键词:就业歧视、性别表达、立案难
2024年12月,《南华早报》报道了一例 跨儿遭受就业歧视 的案件。当事人呱呱是跨性别女性,她于2021年被当时所在的南京一家国企解雇,此前公司 HR 和部门经理多次因她的性别表达(如指甲颜色、长发、使用女厕所等)要求她整改,在她拒绝协议离职后,公司以“工作能力不足”为由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在经历近一年半的劳动仲裁和劳动争议诉讼后,呱呱拿到了总计6万元的赔偿金和离职款, 法院认定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但判决书中未提及她的跨性别身份 。之后,呱呱提起平等就业权诉讼和一般人格权纠纷诉讼要求公司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但至今仍未收到立案通知。

图源:微信公众号跨儿心理
跨性别伙伴常常在求职过程中因性别表达而遭到歧视 ,这又会给个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而企业以各种借口掩盖歧视本质,严重损害劳动者权益。呱呱的经历凸显了 跨性别群体在职场面临的严峻歧视困境以及法律保障的不足 。尽管她在劳动仲裁中取得一定经济赔偿上的胜利,但在争取平等就业权和一般人格权保障的法律诉讼中受阻,反映出当前 司法在应对多元性别群体遭遇的职场歧视方面的滞后性 。社会亟需进行 专门的反歧视立法,明确将性别认同、性别表达和性倾向纳入保护范畴 ,减少其它主观因素干扰,保障多元性别群体平等就业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推动职场环境走向真正的多元、平等与包容。
相关链接:
《南华早报》:
https://www.scmp.com/news/people-culture/gender- diversity/article/3291978/china-trans-woman-faces-legal-challenges-3-years- after-firm-dismissal-gender-expression
跨儿心理:
https://mp.weixin.qq.com/s/vzhrc3J_AKenKBuyC9X2Kg
三、高校实名公示跨性别学生性别变更信息:隐私保护何去何从?
关键词:隐私保护、性别变更、社会态度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护理学院一名学生因进行性别重置手术,向学院提交性别信息由“男”变更为“女”的申请,学院发布了盖有公章的公示,并写明学生姓名、专业班级、身份证号码等信息。公示期为2024年12月5日至10日。学院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称有相关部门和程序,但不清楚具体情况。

图源:潇湘晨报
此次事件引发了 对 跨性别者权益保障中隐私问题的关注 。华中科技大学在处理学生性别变更程序的过程中严重忽视了学生隐私,身份证号等信息的公开暴露了管理的不规范。目前,社会对此次事件的评论呈现多元态度,既有对跨性别者权利的尊重与包容,也有对隐私保护的担忧,也有部分网民表示对性别变更行为的不理解。 社会在接纳跨性别群体时,在平衡程序公正与隐私保护、转变观念等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 在尊重个体选择的同时,需要完善相关制度和规范,避免对跨性别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
相关链接:
http://m.weibo.cn/status/5110110540269143?
【跨儿权益保障】
** 一、多家媒体关注跨性别医疗议题,跨性别门诊医生潘柏林接受采访 **
** 关键词:跨性别医疗、媒体关注 **
2024年,一条、正面连接等 社会媒体持续关注跨性别医疗议题 ,并为潘柏林医生做了专题报道。整形外科医生潘柏林于2016年发起国内首个“ 跨性别多学科综合门诊 ”,已为超2500位跨性别者提供专业医疗服务。潘医生在采访中表示,跨性别并非主动选择,多数人伴有终身焦虑抑郁,自杀倾向较高。 因社会误解歧视,跨性别者生活艰难,医疗需求常难满足,存在不规范获取药物或极端自医行为 。

图源:一条
潘柏林医疗团队努力填补医疗空白,为跨性别者带来希望,其专业严谨的医疗流程和对跨性别群体心理、家庭问题的关注值得称赞。然而,社会歧视、医疗资源不足及部分法律保障缺失等问题仍严重阻碍跨性别者权益的良好实现。 社会应加速转变观念,完善法律与医疗体系,保障跨性别群体获得平等、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推动社会向多元包容迈进 。
相关链接:
https://news.qq.com/rain/a/20240628A0AKSB00
https://mp.weixin.qq.com/s/y_Ravch-kW-8_QIiq7KGww
二、第五届中国性别肯定医疗论坛在京顺利召开
关键词:性别肯定医疗、跨界协同、北医三院
2024年11月10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性别医学团队主办 第五届中国性别肯定医疗论坛 ,以 “跨界协同,共赴未来”
为主题,邀请医学、心理学、法律及社群等各界五十余位代表参加,共同探讨跨性别医疗的临床方案、服务标准、科研方向、指南共识、行政流程等热点问题。论坛就性别肯定医疗的药物机制、手术方式、精神科评估、指南适用性等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并探讨了相关伦理和社会认同问题,促成了跨性别健康权益保障的多方合作
。

图源:微信公众号本来模样
跨性别医疗是跨性别群体获得身心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 。跨性别者在自我认同与社会接纳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指派性别与性别认同的不一致产生的性别焦虑往往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跨性别医疗通过科学的手段,如激素治疗、性别重置手术等,能够帮助跨性别者在生理上逐渐接近自我认同的性别,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升生活质量,这是对他们基本人权和尊严的尊重与保障。
第五届中国性别肯定医疗论坛为医学、心理学、法律及社群等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交流协作的平台 。在医学领域,专业人士能够分享临床经验、探讨最新研究成果,推动跨性别医疗技术的规范与进步。从心理学角度,有助于深入理解跨性别者的心理需求,为其提供更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干预。法律界人士的参与则能审视现有法律在跨性别权益保障方面的不足,推动法律的完善,为跨性别医疗的合法、规范开展提供保障。社群代表的发声,让跨性别群体的实际需求和困境得以被听见,促进社会对跨性别群体的理解与接纳。
相关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9Ev6Uxb75SBnHslyzw91Zg
三、中国跨性别就业歧视第一案当事人C先生获得男性身份证
关键词:跨性别男性、性别重置手术、性别标记变更
2024年, 中国跨性别就业歧视第一案当事人C先生自述其在本年完成了性别重置手术,并顺利拿到男性身份证 。C先生于2019年开始性别转换计划,先进行激素治疗,过程中面临药物选择、身体指标变化及自行注射等问题。2021 年 2 月实施平胸手术,术后积极护理恢复。他在2024年3月底前往泰国进行下半身性别重置手术,历经术前评估、手术及术后恢复等流程,4月完成手术并于回国后办理身份证变更手续,成功拿到男性身份证,同时变更了众多关联身份信息,开启新生活。

图源:微信公众号蜃上线
C先生的经历是跨性别群体追求自我认同与社会接纳的艰难缩影 。他在就业、医疗、家庭等多方面遭遇困境,但凭借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实现转变, 其经历凸显跨性别者权益保障的重要性,如就业平等、医疗规范完善等 。同时,社会及家庭对跨性别群体的理解支持逐渐转变,为推动社会多元化发展带来希望,但仍需在法律、医疗、观念等层面持续努力,构建更包容友好的社会环境,保障跨性别者的基本权利和尊严。
相关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b3DJG8-lJAbLICsJyYrWrw
【“扭转治疗”】
** 一、灵儿诉秦皇岛市九龙山医院:中国跨性别者强制“扭转治疗”第一案 **
关键词:强制“扭转治疗”、跨性别者、性别认同、公立医院
2024年8月,齐鲁晚报、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报道,27岁的跨性别女性灵儿,因父母不接受其性别表达,于2022年7月22日被送至秦皇岛市九龙山医院(秦皇岛市第五医院、秦皇岛市精神卫生中心),该医院为公立二级甲等医院。医院诊断为 “焦虑障碍和自我不和谐的性取向”,住院97天期间进行了7次MECT治疗(无抽搐电痉挛治疗)。 灵儿认为医院在其不同意的情况下收治且治疗非必要,侵害其人身权 ,于2024年7月起诉医院索赔 8 万余元。8月13日线上庭审,医院称收治有家属同意且符合规定,灵儿的代理律师则指出灵儿无强制收治情形且MECT治疗无依据。灵儿出院后与父母关系紧张,离家流浪,在他人帮助下生活。

图源:澎湃新闻
此事件深刻反映出跨性别群体面临的严峻困境。在医疗方面,部分医疗机构对跨性别认知滞后,可能滥用治疗手段,凸显 医疗规范执行与专业提升的紧迫性 ;在家庭层面,父母的不理解甚至伤害,使跨性别者失去重要支持, 家庭接纳和教育引导亟待加强 。社会应当完善法律保障,确保跨性别者权益不受侵害,同时构建多元包容的社会环境与支持体系,助力其获得平等对待与尊严,推动社会观念进步。
相关链接:
齐鲁晚报:
https://k.sina.com.cn/article_5328858693_13d9fee4502001xjn0.html
澎湃新闻: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830401
二、主流媒体再曝光:跨性别女性张恩旭被强制扭转治疗案
关键词:特训学校、强制扭转治疗
2024年9月,红星新闻、南风窗等主流媒体报道,19岁的跨性别女性张恩旭,曾在北京回龙观医院被诊断有抑郁、焦虑及易性症。今年7月13日, 其被父母联系的人强行带到湘阴县圣博青少年心理成长培训学校 。入校当天遭六七个教官围殴致吐血、右耳听力减退,在校期间还多次被殴打、性侵,出现便血等症状,且每天接受高强度体能训练,饮食不佳。张恩旭设法向好友送出联名信求救,后被警方带出学校。8月29日,湘阴县教育局因该校经营范围等问题吊销其办学许可证。8月30日,教育局称联合警方调查后初步认为不存在虐待和性侵,但警方表示情况仍在调查尚无定论,涉事学校暂时关闭。此前张恩旭在武汉医院检查出听力减退、便血、心包积液等问题,并被诊断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图源:红星新闻
此事件再次将 跨性别权益保护及特训学校监管漏洞 等严峻问题推至台前。对于跨性别青年张恩旭,本应得到家庭与社会的理解包容,然而却遭受身心重创。跨性别伙伴在寻求自我认同过程中总是面临重重阻碍与外界恶意相向,严重侵犯了其基本人权与尊严。在特训学校方面,类似的负面事件频发却仍缺乏有效监管,着实令人担忧。这表明在监管机制上存在严重缺失,未能形成有力的约束与规范体系,使得一些不良机构有机可乘,肆意妄为。 相关部门必须迅速建立健全严格且全面的监管制度, 从办学资质审核、日常运营监督到人员资质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要加强把控,加大执法力度,对违规者予以重罚,杜绝此类伤害事件再次发生。
相关链接:
https://news.sina.com.cn/c/2024-09-01/doc-incmrhrv9171892.shtml
三、公开宣扬“治疗”性少数,“扭转治疗”卷土重来
关键词:扭转治疗、去病理化
2024年8月,社群媒体“同志之声”报道, 陕西艾尚阳光心理咨询公司以“治疗”性少数为业,在全国多地注册多家公司,在百度投放广告 。当家长搜索相关关键词时,其广告会出现,家长以为咨询的是各地机构,实则咨询微信都指向陕西艾尚。陕西艾尚不仅在百度,还在其他平台做内容运营,自称成立“性倾向扭转治疗研究院”。其提供两种“扭转方式”,一种是30万起的一对一上门扭转治疗,另一种是45800元的在线扭转,不成功全额退款,成功标准是能跟异性交往。有家长在黑猫投诉该公司欺诈,损失数万元。此外,百度为这类公司提供平台和流量,定制广告内容,遍布搜索页面,难以区分。

图源:微信公众号阿强同志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同性恋”从《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移除;2001年,中华精神科学会决定将“同性恋”从《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移除。从性少数去病理化的视角审视, 此类“扭转治疗”毫无科学依据 。这些机构的行径,反映出社会中部分人对性少数群体的严重误解与偏见,其根源在于陈旧观念的禁锢和科学知识的匮乏。这种现象也凸显了 当前监管的缺失与漏洞 。百度等平台为追求广告利益,为骗子公司大开方便之门,致使众多家庭陷入骗局,性少数青少年遭受不必要的精神和身体折磨。相关部门务必 强化监管力度 ,严厉打击此类非法行为,净化网络环境与社会风气。同时,应 加大性少数去病理化的宣传教育 ,提升公众认知,推动社会形成尊重与包容多元性取向的良好氛围,切实保障性少数群体的合法权益,使其能在平等、公正、友善的社会环境中自由生活。
相关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xSynALItADiR6eZE3lx8FA
【生育与亲权】
一、单身女性冻卵第一案终审败诉:生育权的困境与希望
关键词:单身女性生育、冻卵
2024年8月,单身女性冻卵第一案当事人徐枣枣收到其案件的二审判决结果,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判定维持一审原判, 徐枣枣终审败诉 。2018年12月,30岁单身且身体状况符合要求的徐枣枣向北京妇产医院申请冻卵遭拒,医院依据2003年规定称禁止向单身女性提供该服务。2019年9月,徐枣枣以侵犯人格权为由起诉医院,历经一审败诉,2023年5月二审开庭。按照我国现有法规,单身女性冻卵受限制,需“三证”齐全,而一些国家已普及该技术,促使国内有需求的女性赴外国冻卵。期间,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就相关问题有过举措,如启动条例起草、征求专家意见等,部分地方和医院也出现松动迹象,如武汉同济生殖医学专科医院已为十余例40岁左右未婚女性冻卵。

图源:微信公众号中国慈善家杂志
此事件凸显了 单身女性生育权在现有法规框架下的尴尬处境 。随着社会发展与生育政策调整, 单身女性冻卵需求日益增长,但旧有规定限制了其权利 。虽然当前判决结果不利,但 二审判决书及各方专家意见都为未来政策调整和法律完善留下空间 ,社会在平衡生育权保障与伦理、社会公益等方面存在探索与挣扎。相关部门应加快推进法规修订进程, 充分考量单身女性合理诉求,在保障生育权与维护社会秩序间找到平衡 ,促进社会生育政策的科学性与人性化发展 。
相关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97-ugpylsMQEVukutr_DKw
二、国内首例同性伴侣子女抚养权案当事人获得探视权
关键词:“A卵B怀”、抚养权纠纷
2024年7月, 国内首例同性伴侣子女抚养权案当事人之一迪迪(化名)在其自媒体上称,该案已由法院结案,其最终获得了女儿的探视权 。42岁的迪迪曾与妻子于2016年在美国结婚,随后通过“A卵B怀”的形式分别孕育孩子,迪迪生下女儿,其妻子生下儿子。2019年两人关系破裂后分居,迪迪妻子带着两个孩子在北京生活并切断与迪迪的联系。2020年3月,迪迪在国内向法院起诉争取孩子抚养权。该案后经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审理,但相关结果并未由法院公开。迪迪称,法院最终同意自己可每月探视女儿,但其并未获得对儿子的探视权。2024年9月,迪迪在其自媒体上更新近况称,自7月的探视结束后,由于对方表示拒绝探视,其实际只行使了一次探视权,目前迪迪正在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此次案件的判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法理上, 获得探视权即是对迪迪作为法律意义上的母亲身份的认可 ,这也是 国内法院首次承认孩子可以有两个法律意义上的母亲 。北京市丰台区法院对迪迪获得女儿探视权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法律框架对家庭关系的界定,体现了 司法对特殊家庭结构下子女权益和亲情关系的考量,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然而,迪迪未能获得儿子探视权也凸显出 当前法律在处理同性伴侣家庭事务上的不完善,反映出法律滞后于社会观念的变化 。此外,迪迪探视受阻也暴露了 司法对同性伴侣亲权保障的有限性 。目前, 中国的法律对同性关系依旧采取“回避态度” ,在处理同性伴侣家庭关系和子女权益方面存在法律空白。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以保障多元性别群体的家庭权益迫在眉睫,需要通过法律的调整和完善,更好地平衡各方权益,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让法律真正适应多元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相关链接:
https://v.douyin.com/iy3VxgNp/
结语
以上就是2024年多元性别权益大事记的下篇。
回望2024,尽管前方困难重重,道路曲折漫长,但只要我们 坚定地守望,积极地发声,平等与包容的曙光必将穿透阴霾,照亮每一 **** 个角落 。
未来,让我们一同见证那些 在困境中孕育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