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贾玲的恨

贾玲的恨
在朋友的催促下去看了贾玲的新电影,简单聊几句。说实话,在看到贾玲站在擂台上和专业对手对决,明明打不赢还坚持要打的时候,我是有共情的。但另一方面,我的心里又升起一股悲凉。因为在贾玲所塑造的这个角色上,我看到的仍然是不敢表达不满、牙打碎了往自己嘴里咽的典型国人。
我是从来欣赏敢于公开矛盾、表达恨意的人胜过委曲求全、将痛苦内化、受到排挤反而向内归因、不断折磨自己的人的。
全片最真诚的地方恰恰在于贾玲被打得站都站不起来但还想打嘴里喊着我还能打的那个场景。我在这里边看到了巨大的恨意和愤怒——我并不想如同我们的主流价值观那样,对恨的表达进行耻化,我反而觉得这很可贵。影片里,通过一组闪回,导演试图将这些恨的来源表达清楚。闪回里是女主角过去遭遇的许多背叛、欺骗、不公的瞬间,这些瞬间一定时刻被铭记在她的脑海里,折磨她,也催促她前进。我能在这里达成与影片一瞬的共情。但很遗憾也仅仅是一瞬而已。

一个作为女主对立性参照的“赢家”式妹妹

一个坑害女主上求职节目的电视台亲戚

“抢”走了女主男朋友的闺蜜
因为很显然,影片在剧作上最大的一个割裂之处也在这里。尽管打拳好看,打拳中的减重本身也形成一种银幕奇观,但打拳并没有解决影片前半部分设置的种种矛盾。这些矛盾通过后半部分剧情转向练拳,基本被搁置了。换句话说,当闪回里那些受压迫的场景是如此试图打动人心的时候,我在想女主作为一个受压迫者好像并没有真的改变与压迫者的关系。 练拳,看似是一个向外的行动,但在影片中仍然主要被化归为一种向内的修行。 其实我是多么希望女主能把闪回里那些恨和不满都向身边的人大声表达出来,甚至去哭去闹,而不是放在自己的心里,但她没有。这是一个仍然不愿意“打扰”到任何人的内敛的好好公民。
打拳,可以是鸡蛋碰石头,也可能是挥刀向更弱者,但导演选择了相信规则、加入规则并且不对规则提出异议,将命运交给裁判,被比赛安排与一个总是比自己更强(在电影的现实世界里则是更不择手段)的对手去对决,然后在被打得鼻青脸肿之后再告诉自己,我还是赢了。这是影片另一层让我产生悲剧感的涵义。
说回贾玲的恨。当受压迫者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甚至连恨都根本不能表达出来的时候,恨并不会消失,而是指向自己。我相信大多数边缘人都会有自恨情结。这种自恨要么导向将自己毁掉(大多数人跳楼自杀一次就会成功,不会出现影片中跳楼跳不死的奇迹),要么导向某种对主流规则的服从 --在影片中就表现为“想要赢一次”,底层逻辑仍然是一个loser要变强,被认可。最终, ** 影片令人不适的地方仍然在于它对边缘群体不可避免的污名化。这种污名化不全都直接来自强者对弱者的轻看,而更多是来自强者的意识形态让弱者产生的自恨。于是,肥宅、啃老、丑、不工作、不结婚、不上进、不社交,一系列标签都被并置在一起,一股脑地泼在了年轻人(还是一个女性)身上。至于年轻人的困境背后的社会结构性问题,完全没有呈现出来。 ** 又一次的向内归因。说实话,这让我有了一种阅读批判年轻人丧文化的命题作文的观感。
也许是影片宣发和导演自己都意识到无论是“减肥”还是“逆袭”的奋斗话语,已然会引起相当一部分观众的反感,所以他们选择了“爱自己”作为对这部影片的宣传语——导演在采访中也公开宣称,拍这部影片的初衷是“让大家去爱自己”。
但我不禁想要发出三个疑问: ** 为什么我们爱自己的方式总是这么难这么卷?是什么让爱自己变得这么难?爱自己就不能容易一点吗? **
我为我们终究还是没有学会如何真正地“爱自己”而感到悲哀。难道996、过年去相亲、早生贵子、看小红书学装扮、花钱去健身房办卡瘦身就可以等同于爱自己吗?(说个很好哭的笑话,如果因为过劳肥而去健身房办卡瘦身,是不是也算一种内循环?)而一部励志片显然无法涉足这些现实。

其实如果没有身边的亲友刻意伤害,女主一开始过得挺自在的
我又想起去年一位两百多斤的大码女孩挑战坐高铁呼吁为她们设立宽座然后被网友群嘲的新闻:《 286斤女生坐高铁引争议,当事人发声 》(我希望我们可以认真读一读她的心声)。实际上,许多网友的谩骂都可以归为一类: ** 你胖坐不下是你自己的问题,不能怪高铁,你胖是因为你不够爱自己。 ** 归根到底,我们还是没有看到, ** 对于边缘群体来说,Ta们当下的生活状态可能是在受限的社会和个人条件下可以选择的最好状态了。 **

我祝福这些敢于发声的女孩。在当今这个社会,表达不满是需要付出很多代价的。她们完全值得更好的高铁、更好的社会。而在许多网友的不友善评论里,我也看到在一个恨得不到通畅表达的地方,人们很难学会如何去爱——很大程度上,我们在影片里看到的世界也正是这样一个世界。
但我仍然寄希望于每一个真正的普通人。我们可以拥有一个更好的社会,也可以拥有一个更好的自己。但不是通过剥削和歧视弱者,而是通过相互扶持。最后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都能 ** 大胆谈恨,好好去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