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rple.

年末记忆(上)| 2023,我们在一起

Cover Image for 年末记忆(上)| 2023,我们在一起
原来叫purple的
原来叫purple的

根据大家填写的内容生成的词云图

**某一次我向咨询师解释“社群对我为何这样重要”时,我举了这样的例子:“我曾和别人聊起过想要痛哭时可以打电话给谁,我发现自己能列举出十几个朋友”。在这么说的时候, 我强烈地感觉自己是被爱着的。 **


我不止一次尝试审视这样的“爱”,试图将其置入某种理论框架。有太多太多种关于爱的模型和分类,我们以哪一种形式在爱?这样的爱是有条件的吗?这样的爱会怎样发展?但 ** 这样的审视在真实的感受面前立刻显得苍白 ** 和TA们拥抱时我感觉温暖满足,向TA们讲述生活时我感觉安全自在,我们像水一样充盈着彼此的生活却又不失去自我。


什么时候我们开始相“爱”?是在TA说“我觉得是因为我们很合拍”的时候?是在TA尽管讨厌洗碗却依然说“我做饭给你吃”的时候?是在我和TA依偎在一起,而TA用画笔为我们记录下这一刻的时候?是我们一边吃早餐一边长谈的时候?是我们一起在家准备食物、看电影、收拾屋子的时候?还是我们每一次拥抱、每一次真诚相待的时候?


2023年对我而言本不是一个愉悦的时光,不公不义之事屡见不鲜,学业压力与日俱增,精神药物又让我的体重难以控制。结交新的亲密关系的过程中我常有疑惑和不安, ** 我有爱和被爱的能力吗?但“社群的存在就是要让可爱的人找到彼此”,我们终于相遇;“破碎的一切终将汇合”,我们终将相遇! **

依偎在一起休息的友人和我

加入Purple其实已经2年多了,但直到最近才突然理解社群的意义。11月26日这天我第一次去了“男同之家”(或许这样描述更好:老狐狸和姜医生、小奈和壮壮的家, 或者很多人的家 )。大家吃了火锅、肘子等家常菜,打了麻将、看了恋综、玩了积木,也是我第一次线下摸到照片里可爱的AK。描述起来是很平凡的一次轰趴,但这个地方好像就是有什么魔力, 把我之前对生活的固有想象——买一套自己的房子然后还完贷款——温柔地消解。也许就像是齿轮旋转,咔哒一声,钥匙与锁匹配一样。一扇门开了。

一个月后的12月23日我们又去了一次,这次来的朋友更多也更热闹。圣诞树挂上了弹簧几把,房间洋溢着喜庆又特别的节日氛围。壮壮的凉面与麻辣鸡腿、秋实老师的豌豆尖肉丸番茄汤 让我一秒回家 。还有冷盘、热红酒、炸鸡、肉桂卷……大家甚至互换了礼物。 这是我度过的最有仪式感的圣诞节。

可能是快到年末了,大家在群里经常深度剖析自我。这些瞬间总让我很感动。 属于我们的,真诚的对话,在此刻发生。 就在这些瞬间, 归属感 生根发芽。在聊天中,我重新拾起 “我作为性少数群体”的意义,以及这一身份的力量。 它质疑主流,想象并实践独属于我们的生活方式。 我对一个朋友说,2023是 认识到我的破碎并且尝试接纳它的一年 ,而此时,在年末, 我意识到我所在的这一社群,让我有力量与勇气重新组装我自己。他也许会更有韧性,也许更特立独行。

那么就选用AK的一张照片吧

大家交换圣诞礼物

今年是我在异国他乡读PhD的第一年。我很开心自己能够认识我的男朋友,从而出柜并认识到自己在取向和精神上和普通人不一样的特质。

任何国家的宪法都规定了“平等”,也就是“All men are born equal”的价值观。但在中国社会中,“Only the majorities are born equal”。我们正在面对一个比上世纪西方80年代更加险恶和保守的社会环境, 但我们仍然要在这里质疑主流,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

我接触到费城这座城市,是从一个街区和一部电影。这个街区叫肯辛顿(Kensington),大概是我在国内了解美国底层生活状态的一个渠道。电影是上映于1993年的 Philadelphia ,译作中文是《费城故事》。汤姆·汉克斯和丹泽尔·华盛顿给我们带来了令人感动至深的演绎,也让汉克斯拿到了自己的第一座小金人。

国内看到的更多是这座城市的危险性:费城是美国第六大城市,也是美国前十大城市中犯罪率最高的城市。街头的流浪汉和瘾君子,时常能在学校警告中看到的恶性案件,脏乱不堪的地铁和公交系统,等等。但这座城市的名字本身,以及老城区的历史名迹也依稀能告诉我们它之前的模样。Philadelphia – A City of Brotherly Love,自由、平等和博爱是这里最重要的价值观。独立宣言的订立和1787年宪法的签署都在此地发生,是美国最重要的诞生之地。

左滑继续<<<

我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从清华本科毕业之后会来到这座城市继续我的学业。其实在我人生的前22年,我从来没有非常认真地思考过自己适合什么样的专业和职业,到现在这个状态也是顺其自然,遵循自己的直觉。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随大流的成分。 我的2023,就在异国他乡这样一座城市展开。

《费城故事》的剧情本身并不轻松甚至有些悲伤。80年代人类首次发现了艾滋病毒,因其在同性恋中的迅速传播而被人称做同性恋病毒,人们的恐慌情绪和因此对同性恋的歧视蔓延开来。影片的主角安迪罹患艾滋病被雇主发现后,10天前刚刚获得晋升和重要案件委派的他被雇主扫地出门,由此开启了电影的剧情,和关于平等的讨论。这是美国第一部公开讨论同性恋和艾滋病问题的影片。90年代的美国,讨论这些问题仍属禁忌,世俗的偏见似乎如此巨大。 但在30多年后的今天,主流社会已经完全接纳各种性取向的人群。昔日质疑和挑战主流生活方式的人群最终在主流社会中为自己找到了一席之地。

在相隔半个地球的中国,这样的平权运动也曾风行一时。然而 封建宗族制在思想中的延续和更加保守的社会风气阻碍了性少数群体进入主流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 承认自己是性少数本身就需要足够的勇气,更何况在公开场合说出来。 实际上,在中国承认自己属于 任何少数群体 都是一件需要足够勇气的事情。 只要表现的和正常人不太一样,异样的目光就会汇聚到自己身上,随后可能就是歧视和排挤。

左滑继续<<<

很遗憾的是,我从来就不属于这个社会的多数群体。从小时候就不合群的我可以说是在蹂躏中长大,小学初中在霸凌中艰难生存,高中在他人的白眼和排挤下只能和自己玩耍。大概在高中同学的第一印象中,我就是那个“每天自言自语和做出奇怪动作,有点疯疯癫癫”的人吧。或许在还有一些人的印象中,我还可以加上个“天天想上男同学的变态”这样的标签吧。

这些不同于他人的特质时 常会让自己感到一种痛苦和羞耻 ,缺乏朋友更是让我只能依靠自己的父母。他们为了我的成长付出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而他们对自己儿子也是希望我以后能够幸福,但也更希望我以后能够陪在他们身边,这样他们能更放心。高考出分的时候,面对我能够考上清华的成绩,他们更希望我能够报考上海交大,这样他们感觉离家近些,他们还能顾及得到。在面对PhD的时候,他们也希望我能够留在国内继续读,因为在美国5年的长期分隔会让他们感到不放心。父母更是希望能够彻底了解和理解我,他们想获知我的每一个想法。 当本科时候我和他们渐行渐远的时候,他们经常会因为我没有及时联系他们而感到伤心和不快。

然而人最终还是要一个人面对生活和自己的本质的。 异国他乡给了我一种没有感觉到的 孤独感 ,但也给了我更多时间和机会去 了解和接纳自己 。自由、平等和博爱是这里的主流价值观,不同肤色、取向、特质的人都能够在这里得到接纳。对我来说,“理解自己,接纳自己”是今年的主旋律。

我很荣幸能够在今年阴差阳错遇到了自己的男朋友,我也很荣幸能够在Purple和推特上见到和我一样的人。 社群的力量是我自己无法想象的 ,因为心中的那种归属感让自己不再孤独,而是有勇气面对这些曾经让自己感到羞耻的身份。 毕竟理解和接纳自己是解决因身份产生问题的第一步。

2023年的年度关键词是“重建”。在已经是一片废墟的生活中,努力地重建一些 闪着细碎的光芒的瞬间 ,再用这些瞬间编织成一张网,打捞起我在2022年破碎的灵魂,打捞起生活应有但却被剥夺的丰富而无限的可能性。这种努力当然是未完成的, 在结构性的暴力和强制性的权力面前,这种努力往往只会让我陷入更深重的无力。 但在这种稳定的悲观底色之上,还是会有一些珍贵的瞬间超越结构性的无力,让我得以借此定位自我的存在。

一是和两位女性朋友(本人性别认同为女性)变得更加熟悉。三人之间建立起的sisterhood关系,不仅建立了沟通的可能性和属于女性体验的共识,也在任一朋友精神状态较差的时候为彼此带来了陪伴和理解。我的年度最佳夜聊也产生在和她们的交流中。某次我们在中厅聊天,玻璃窗外是零下负十度的北京的夜晚,我们从日常生活中身为女性感受到的不适和被冒犯的瞬间,聊到女性主义、女权主义如何被污名化以及该如何抵抗污名化。在聊天过程中,我们刻意运用尖锐和冒犯性的话语,有时会用不同的语言表述一个意思,寻求最有攻击性的表达,从而 练习在未来被冒犯到的时候如何回击 。在交流过程中,我感到安全,因而 渐渐地更深层次地自我暴露,朋友也是如此。 我们在逐渐深入的自我暴露的过程中,发现越来越多共同的体验和情感,这种 “你并不是一个人” 的感觉也促进了聊天的深入。建立共识的过程不仅排解了孤独感,也让我更加正视自己作为女性的生命体验。

二是年末两次去“男同之家”的体验。我感受到最有安全感和最舒适的时候是在庆祝圣诞的夜晚,吃完饭之后,一部分朋友坐在地毯上玩桌游,我和另外几个朋友躺在沙发上玩手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这个瞬间是有些社恐的我感到最自在的时候, 和朋友们共处一个空间为我带来了联结感 ,而这种联结感不必非要我开口说话或者回应别人,我们 存在在这个空间就足够了 。共同庆祝节日的仪式感、吃完饭后的餍足感、友谊带来的纯粹的联结感,既充满生活气息地落在现实的空气中,又具有 超越当下的意义 ,让我在回顾时一再想起这个瞬间。

三是在探索亲密关系的道路上又往前走了一点。往前走这个形容可能并不确切, 探索亲密关系如同在荒原中行走,并没有所谓的“前”。 “前”是来形容我的状态的转变。我开始满怀期待地试图去感受另一个灵魂的质地,不仅是柔软而富有生命力的部分,还有那些灰色的、尖锐的、暗沉的部分。建立亲密关系 需要充满勇气地把自我彻底抛向不可知的他者 ,在这样的接触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是我也会受到伤害,我变得小心翼翼,甚至是有些胆怯。然而在吃了安眠药也无法入睡的夜晚,我必须承认有些东西在陌生化的过程中逐渐复魅,在某个具体的瞬间, 我竟然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祂的灵魂的质地,因而也是感受到自己的灵魂。

必须承认的是回望时一切 仍然都只是一片废墟 ,无论是生活还是我自己,都是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到什么都没有的地方,甚至更加匮乏。但是似乎 又变得充盈 ,不仅是被某些极为珍贵的正面情绪的时刻充满,更被痛苦、眼泪充满。 带来新生的人也将带来再一次的死。 痛苦和死亡的经验也都细密而富有层次。就像《燃烧女子的肖像》里那个经典的画面,你站在荒原上,裙摆被篝火点燃,你默然地站立着,回望我,面庞被裙摆的光照亮, 火不仅在裙摆上跳动,更在你的眼睛里燃烧。

但是没关系。在废墟中感受到彻底的无力也没关系,在东亚的病态环境中如同吸毒一般渴求无条件的爱也没关系,在荒原中裙摆和灵魂被火烧成灰烬也没关系。 因为你使一切都匮乏而后充盈,使一切都陈旧而后崭新,你将手杖丢向废墟,大海也会为你分开一条供人行走的道路。我在荒原上行走时会认出你,你身上有河流的气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