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两位性少数科学家获得2022年诺贝尔奖

10月5日,化学家卡洛琳·贝尔托齐(Carolyn Bertozzi)获得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与另两位化学家一起获得),以表彰她在以表彰他们在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研究方面的贡献。与此同时,她是一名女同性恋。

卡洛琳·贝尔托齐于10月5日早上拍摄的一张照片,当时她刚听说自己获得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
进化遗传家斯万特·佩博(Svante Pääbo)获得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在已灭绝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他是一名公开出柜的双性恋。

斯万特·佩博(Svante Pääbo)
女同性恋卡洛琳·贝尔托齐
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琳·贝尔托齐(生于1966年)博士,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这是第59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与之相对,男性获奖者共有800多位)。她也是一个同性恋妈妈。

卡罗琳·贝尔托齐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工作照
在大学里,大约18岁,卡罗琳·贝尔托齐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女同性恋。当时正是艾滋病在美国肆虐的初期,也是公众恐同情绪的最高点。在哈佛大学读大二时,美国最高法院在“Bowers v. Hardwick案”中裁定继续维持“反鸡奸法”,这在卡罗琳·贝尔托齐心中制造了一种强烈不安,尽管她知道“反鸡奸法”更多地是针对男同性恋,但作为一名女同性恋者,感觉仿佛自己也已被定罪。这也影响了她的人生选择。
哈佛所在的波士顿当然对性少数很友好,但如果她选择在附近的新罕布什尔州读书或工作,则可能遇到危险。因此,她决定离开东海岸,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研究生。 该校的有机化学系中女性人数虽少但很受重视,而且伯克利市和全美对同性恋最友好的城市旧金山只有一步之遥。
在80年代后期,名校理科院系中,只有10%的学生是女性。所以化学系每月为所有女生举办一次聚会,让大家彼此支持。卡罗琳·贝尔托齐曾回忆道:“为了宣传这个聚会,我们在校园里张贴了海报——当时还没有互联网。在几个小时内,就遭受到性别歧视者的破坏。当时的氛围如此敌对;而今天,我们需要对付的是推特巨魔(推特上肆意释放恶意和攻击性言论的人)。”
她渴望以一名女同性恋科学家的身份成为榜样。 经历了早年旧金山湾区的艾滋病危机,从那时起她选择以创造药物来治病救人为目标,同时愿为婚姻平等而斗争。
卡罗琳·贝尔托齐和她的妻子育有三个孩子。第一个儿子是在加州选民通过禁止同性婚姻的“8号提案”前出生的。卡罗琳·贝尔托齐还记得,当她拿着奶瓶喂大儿子的时候,电视上总是播放着反同性恋婚姻的广告。作为一位女同性恋妈妈,她不知道“同性恋可以养育孩子”这项权利,是否能在投票战中幸存下来。后来她说道:“我认为目击和经历这一切对我很重要。我永远不会随意地说,‘好吧,这一切已经结束了,现在我和其他人一样拥有了各种合法权利’。”她知道权利来之不易。

卡罗琳·贝尔托齐在糖化学领域成绩斐然
担任助理教授仅三年后, 1999年,33岁的卡罗琳·贝尔托齐获得了麦克·阿瑟天才奖。 卡罗琳·贝尔托齐与另外两名女同行被邀请参加“生命中的一天”项目,接受《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采访。在采访中,另两位女学者的丈夫们都在谈论娶了一位女教授的感觉。但没有人采访卡罗琳·贝尔托齐的妻子,甚至她的妻子在文章中根本没被提及。当时女同性恋伴侣还是被认为过于“大胆”。
卡罗琳·贝尔托齐在今年四月接受采访时说,尽管后来同性恋者的法律取得了进展,但同性恋恐惧症仍然存在。
“我一直享有相对的特权和保护,但走出美国,走出加拿大,在有些地方你仍然会因为同性恋而受到惩罚,甚至有时会被处以死刑。我们永远不应忽视这些问题。”
以“性少数”这个非常私人的标签作为科学家身份的前缀,总是让卡罗琳·贝尔托齐感到心里不舒服。她说,这就如同被问及“作为不抽烟的/爱吃辣的/每天洗澡的科学家,你有什么样的经历”一样莫名其妙。 对此,贝尔托齐发过的一条推特来回应:
“作为性少数人群的一员,我不想要‘被容忍’,而是想要平等。”

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卡罗琳·贝尔托齐践行着多元化。 二十几年来,她实验室成员的多样性比其他化学实验室更高。坚持实验室成员的多元化,并非仅仅是情感因素。她说:
“这对科学上的成功非常非常重要。身边有一群来自不同背景、拥有不同心态和思维的人,能帮你成为一个更好的、更有影响力的科学家。”
卡罗琳·贝尔托齐平时积极参与推动科学界平权、鼓励年轻科学家的活动,并因此在2007年,获得了一个表彰LGBTQ科学家的奖项。

她将自己称为一个“主张多元、平等、包容的人”,参与了很多推动平权的活动

卡罗琳·贝尔托齐与自己获奖的页面合影,她是今年第一位给诺奖官方发来自拍的获奖者
生活中,卡罗琳·贝尔托齐爱好多种多样,她是一个举重发烧友、音乐爱好者、键盘手。从青少年时起,她就弹键盘、玩乐队。现在暴力反抗机器乐队(Rage Against the Machine)的吉他手汤姆·莫雷洛(Tom Morello)就是她曾经的队友,他们一起在乐队里玩了快2年。

卡罗琳·贝尔托齐是一位举重发烧友
双性恋斯万特·帕博
2022年10月3日,瑞典科学家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生于1955年,爱沙尼亚人,瑞典籍)因其在已灭绝的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获得了本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的发现为人类免疫系统以及人类与已经灭绝的近亲(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相比的独特之处提供了关键见解。

斯万特·帕博在 2014 年的自传《尼安德特人:寻找失落的基因组》中,公开表示自己是双性恋。
而在此前他的自我认同一直认为自己是同性恋,跟男性建立亲密关系。在艾滋病在旧金山蔓延时,他在湾区的同性恋社区中很活跃。他在自传中, 他说自己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了“双性恋觉醒” ——在湾区的一所大学做博士后期间,遇到了基因科学家Linda Vigilant博士,并被她的“男孩魅力”所吸引。他们共同撰写了许多论文,并在莱比锡结婚并育有一儿一女。
斯万特·帕博的父亲Sune Bergstrom曾因前列腺素相关研究获得了198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虽然尼安德特人的骨骼在19世纪中期就首次被发现,但只有解开他们的DNA,科学家们才能够完全理解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类这两个物种之间的联系。
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率先开发了新技术,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比较现代人类(智人)与其他古人类(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组。诺贝尔委员会主席 Anna Wedell 表示,斯万特·帕博的开创性发现为人类的进化史提供了重要的新知识。
通过开创性的研究,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建立了一门全新的科学学科——古基因组学(Paleogenomics)。在最初的发现之后,他的团队完成了对已灭绝古人类几个基因组序列的分析。这些发现建立了一个独特的资源,被科学界广泛利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进化和迁移。
要感谢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的发现,让我们了解到,来自人类已经灭绝的近亲(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的古老基因序列仍在影响着当今人类的生理机能。例如丹尼索瓦人的EPAS1基因,它赋予了在高海拔地区生存的优势,这一基因在现在的中国藏族人中很常见。
2020年9月,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等人在著名期刊《自然》发表论文指出,感染新冠肺炎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是由从尼安德特人那里遗传的大约50kb长度的基因组片段所引起的,这一遗传风险在南亚和欧洲人群中最高,而在东亚和非洲则几乎没有。
诺贝尔奖创立于1901年,截至2021年,共颁给了962位个人和25个组织。其中性少数获奖者如下(未包括今年的全部获奖者;仅列出了公开性倾向的获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