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数九问|Part 2


Background Photo by Pawel Czerwinski on Unsplash
**Q &A 04 **
** “同性恋”与“同性间的性行为” **
** 是什么关系? **
** “同性恋”是一种属于“性少数”的身份认同,而“同性间的性行为”只是一种行为,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 举例来说,自认为“同性恋”或“异性恋”的人都可以进行“同性间的性行为”;而有过“同性间的性行为”的人并不必然就是“同性恋”。或者说, 一个人是不是“同性恋”,不由这个人有没有过“同性性行为”决定,而是取决于这个人自己对这个身份的认同,这个人有没有意识到“我是同性恋”。
** “同性恋”这个概念是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而出现的,它是一种与对立的“异性恋”一道建构的概念。 ** 在某些远离现代文明的部族中,尽管有同性间性行为的现象,却没有这种意义上的同性恋者。历史上,同性间性行为是一直存在的,在某些时代更是盛行,成为一种特别的社会现象,如古希腊的“同性爱”文化便是妇孺皆知的,柏拉图的名篇《会饮篇》即是赞美此种“同性爱”的篇章(然而这篇文章的男性霸权意识非常严重)。
尽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时期近乎销声匿迹,中国亦有着悠久的“同性爱”文化史。但在这些例子中,对同性的情欲往往只是被视作一种爱好,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对待方式,如基督教文化对其深恶痛绝,古希腊对其赞誉有加,古代中国仅将其视为无伤大雅的癖好;然而, ** 这些文化却都并未建构出一个“同性恋”概念来涵盖有这种“爱好”的人。 **

Photo by Mercedes Mehling on Unsplash
**Q &A 05 **
** 性少数群体的“特征”是天生的吗, **
** 如果不是,那么是可以改变的吗? **
这个问题最流行的版本是“同性恋是否天生”,故以此为例进行回答。A04谈过,“同性恋”作为一种身份认同,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然而问题所问的“同性恋”,却不是指身份的自觉,而是在其概念核心的“对同性的性冲动/性欲望”。为了行文方便,在这个回答中,就用“同性恋”来代表“对同性存在更强的性冲动/性欲望”。
自然界有很多有性生殖的动物是会进行同性性行为的,并不仅仅是人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 ** “同性恋”不是一种纯由社会文化产生的东西。 ** 实际上,确实有很多人发现,自己自从性觉醒时起就发现自己有对同性产生性冲动的倾向,其中有的人只会对同性燃起欲望,有的人也不限于某一种性别,甚至有人只对特定的物和符号产生冲动。这说明,确实存在着天生的“同性恋”——但是人也不是天生地被划为“同性恋”或“异性恋”的两个极端,要 ** 通过欲望对象来把人类划分成一个个人群,就如同在光谱中试图划分出有限种的色彩 ** 。
** “同性恋”有天生的,不代表“同性恋”全部都是天生的。 ** 亦有人在成长生活的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性向。但是也有人说,即使自己想要改变,生理上却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其实这是很好理解的事情——就好像很多小孩小时候挑食,不喜欢吃某一种蔬菜,但是长大后却出人意料的改变了自己的口味;相反也有人一生到老都维持着幼时的口味。
总而言之, ** “同性恋”有天生也有后天的,有的人能改变性向而有的人不能。 ** 而无论人们天生是什么性向,或者后天选择了什么性向, ** 他们都同样值得他人的尊敬和不被干涉的权利 ** 。强制的“扭转治疗”,是对个人权益的极大侵害,必须要坚决地加以反对。

Photo by Ian Taylor on Unsplash
**Q &A 06 **
作为身份认同的“性少数身份”
是如何形成的?
就像A04和A05中提到的那样,同性间的性行为是自古以来就十分常见的,而且人的情欲对象也并不一定就是异性;然而, ** 作为一种自我认同的“同性恋身份”乃至于“性少数身份”的出现,却是非常近代的现象。 **
这些挑战了传统的身份认同之所以能够形成,其 ** 直接原因就在于自由恋爱作为一种观念得到了普及。 **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普遍可以从封建的或宗族的人身依附关系中解脱出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从而获得了自力更生的可能;这样,人们就可以脱离包办婚姻,开始自由地选择发展亲密关系的对象。这是自由恋爱观念的起点。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而对同性产生了更多情欲的人们,将这种特点归结为了自己的本质,并以此为自己行动的指南,积极地发展与同性的亲密关系,从而形成了最早的性少数身份认同——同性恋。
如同A01提到的,伴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传统的男女二元性别划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人们已经可以做到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不断地塑造自己的性别/性取向表演仪式,突破各种既有的规束。 ** 人们按照不同的表演仪式而形成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圈子,这正是更多的性少数身份,如跨性别、双性恋/泛性恋和无性恋等种种身份形成的过程 ** 。

Photo by Shingi Rice on Unsplash